激励与习惯

(本文可以算是《因为近》的续篇,但两篇文章是独立的。)

老罗(@罗永浩可爱多)在课上讲到美国的种族问题时,引用索威尔《美国种族简史》1中的一些史料,解释了一下为神马美国的黑人在统计上更加好吃懒做,更加浪费一些。 大意是这个样子:

早期美国的奴隶主不允许黑奴拥有私人财产,奴隶主每月会定量配给黑奴一些生活用品,比如每月给一块肥皂。如果黑奴省吃俭用,一个月只用了半块,剩下的半块并不属于他,需要上交奴隶主,如果没有上交,被奴隶主发现后会一顿暴打。而如果肥皂不到一个月就用完了,奴隶主也不会额外再给。由于奴隶与奴隶主之间大多并不是一种友好的状态,而是一种敌对的状态,在这样的激励下,黑奴养成了一种生活习惯,就是每个月尽可能把配给的生活用品全用完,即使用不完也会倾向于丢掉,反正是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同时相当于给自己的敌人浪费的了东西。干活也一样,干的好了没有奖励,干的差了会有惩罚,最后所有的黑人都努力使自己刚好干到不被惩罚的量,一点也不愿意多做。久而久之,美国本土的黑人作为一个群体养成了好吃懒做、浪费的生活习惯。这种生活习惯会通过文化遗传,一代一代的传下来。 同样是黑人,西印度群岛上的黑人作为一个群体却没有这样的统计特点,因为当时西印度群岛上的奴隶主允许黑奴拥有一定的私人财产,甚至可以做一些简单的易货交易,同时对干的好的黑奴会有奖励。久而久之,西印度群岛的黑人作为一个群体养成了省吃俭用的习惯。

老罗讲这个例子主要是为了讲一些美国种族问题的成因,而我在这里引用这个例子主要的目的却并不在此。我想强调的是激励与习惯之间的相关关系。 我观察到一个现象,家乡的孩子在上大学之后,几乎很少有人努力学习,即使高中和高考成绩非常优异的同学也很少能够在大学里面保持这样一个成绩水平。造成这一点的直接原因是我在《因为近》里提到的我们在高中养成的被动学习的习惯。但这样一个习惯如何形成,我在那篇文章中并没有给出多少有力的原因。我想,这个习惯的形成类似于美国本土黑人好吃懒做的习惯的形成,都是由某种激励因素导致的。 在中国,学校学习普遍被认为是一件苦差事。这是我这篇文章随后部分的一个前提条件,造成这一点的原因有很多,但本文的写作目的并不是为了证明这一点,而且这一点似乎也是不需要详细证明的,毕竟很多老师都会用「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来激励我们学习。 人总是原意做更加轻松的事情,如果一件苦差事做完没有任何回报,甚至有时候还有「惩罚」,我想任何一个正常人都会下意识的消极懈怠。我们高中的学习负担非常重,平均每天在学校要待13小时以上,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我快速高效的完成一件学习任务,等待我的往往不是更多的休息时间,而是更多的学习任务,这样的话相当于一个积极完成一件苦差事的人非但没有因此得到休息的奖励,反而会有更多苦差事加在他身上,与其他人相比较,这就是一项变相的「惩罚」。而每天的作业完成不了,也会受到惩罚。这样的话我们每天都倾向于刚好完成不被惩罚的量,没有提高效率的激励。同时,在节假日的时候(当时最严重的时候每个月休息半天),我们不会安排任何与课堂学习有关系的东西。 这样的习惯一旦养成,哪怕后来意识到了(比如我),也会对随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造成很多负面影响。上了大学之后,我们会习惯性的在自己不上课的时候不安排任何与课堂学习有关的东西。上过大学的都知道,如果这样都能成绩优秀的话,你不是天才就是和老师关系好。工作时也一样,我们都倾向于刚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任务,习惯性的不去想有没有更高效的工作方式。当然,更多的人直到自己被迫从大学肄业,也想不明白原来是高中时候养成的习惯害了自己。 而我们的高中老师也从来不会管自己的教育方式会对学生长远的未来造成怎样的影响,即便意识到自己这样不好,也会为了眼前的升学率而妥协,毕竟他们也是受激励的对象,也要为自己的利益考虑,当然更多的情况下他们根本意识不到,脑子里面想的总是我这是为了你好。每念及此,我总是在想要让中国人放弃从动机角度为自己的辩护的习惯的难度也许要比维持世界和平一百年要难得多。 我高中的班主任经常给我们举一个他引以为豪的事例:他从来在一周的前三天就把整个这周的课备好,这周的后四天就会过的很舒心。他本来的目的是激励我们高效学习,可他没有看到我们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我们如果竟然在三天就完成了一周的任务,剩下的四天就会调整教学计划,马上下放更多的任务。 前天和一个同学聊天,他高中时去了市里一个管理相对较松的学校,最后高考的成绩算起来并不算令人满意,至少他自己应该不满意,因为他在高一高二几乎玩了两年。并说,如果和我在同一个高中(县里的高中)一直读下去,应该会考取一个更好的大学。对于我们的父辈大部分以高考结果论英雄的人来说,这足以证明去市里读书是一个失策,但他们意识不到高考远远不是最终的结果,一个不好的成绩也许会让你暂时上不了好的大学,但一个不好的习惯有时候会毁你一辈子。好在我的这个同学很清醒,并不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

郝海龙
2011年3月7日

这两天狂刷微博,并不是生活悠闲,恰恰相反,是焦虑,每当我意识到自己的有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的时候,就会产生的症状。这篇文章说的就是这两天我意识到的问题。


All rights reserved
Except where otherwise noted, content on this page is copyrigh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