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深刻的意义

记得在初一的时候,我们还不敢公然的不做假期作业,于是每到开学前一两天,我总会和几个朋友聚在其中一个朋友家里,互相抄没有完成的假期作业。

在语文的阅读题中,总有一类问的是类似「作者在最后一段写这样一句话是什么意义?」的问题,碰到这样的问题,我们总是很苦恼,因为这对我们的意义就是让我们更加深切的体会到了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繁重。考虑到老师也是人类(尽管总听说有禽兽老师),也有着人类的惰性,对于假期作业不会认真的检查,最多看看空格里面有没有字,一个哥们突发奇想道:「以后碰到这样的问题,我们就答『有深刻的意义』。」于是这句话成了我们对付这类题的不二法门。而且,受这道题的启发,对于其他类型的题目,我们也开发出了各种不同的固定答法。

这本不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作为冷笑话似乎温度还不够低,煞有介事地写出来会让人觉得「记那么无聊的事情你无聊不无聊呀」的感觉。但在今天午饭时间,当我不小心听了一下餐厅里放的,「两会」温总理就宏观经济政策答记者问的时候,脑子里面第一件蹦出来的就是这件事情。

总共听记者问了一个问题,但由于环境嘈杂,没有听清楚详细的问题,大意是问的关于通货膨胀和经济政策的问题。温总理回答大意是:

「如果发生通货膨胀,再加上收入分配不公,以及贪污腐败,足以影响社会的稳定,甚至政权的巩固。……第三,我们必须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也就是说要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巩固来之不易的经济企稳回升的大好形势。如果经济再出现反复的话,那么带来的损失就太大了。但同时,我们要根据形势的变化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政策的方向、力度和效果。」(原文见这里http://s.olo.la/Aci2

听了这些话,我脑子里总是抹不掉一个印象:记者问温总理:「XX有什么意义?」总理答:「有深刻的意义。」

这样的回答正像薛兆丰老师在一篇文章中写到的:

早前格林斯潘退休,我想过去竞争上岗。如果考官是个货币主义者,我就说:「要搞好联储的工作,关键就是抓住通货膨胀不松手。」如果是个凯恩斯主义者,我就说:「关键就是两手抓,既要抓住通货膨胀不放手,又要确保就业率不下降。」可惜我不可能被聘用,因为我只知道「描述」,却没有「处方」。(薛兆丰. 假设我们有一把罐头刀. http://s.olo.la/6I8e )

正如兆丰老师的结论那样,我们总理的这番话,也只有「描述」,而没有「处方」。作为一个经济学学生,我到现在也搞不明白什么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扩张型财政政策有什么区别?什么是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它又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有何区别?

可能有人会说,温总理微言大义,每一种政策都有具体的定义和执行方法,不必一一说明,执行者自然知道该怎么做。

姑且不论一个人民的公仆该不该对人民「微言大义」,首先,我没有找到这些政策的明确定义和执行方法,总不能说央行发行了某数量的货币,然后告诉我们这就是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吧?请注意「然后」两个字,这意味着事先没有任何说明。

其次,「微言大义」的另一面即是「语焉不详」,这意味着不同的人可能会对同样一种政策有着不同的解读(这里指对政策具体方案的解读,而非政策影响的解读),而这恰恰是我目前看到的情况。

对于有多种理解的文本,如果出现在民事案件中,一般会做出对字据出具人不利的解释。比如有一张内容如下的欠条:

张三借李四100元整。

如果这是张三出具的欠条,则这张欠条一般会被解释为「张三欠李四100元」,而若是李四出具该欠条,则会被解释为「李四欠张三100元」。

但是我们的行政机关不会这样,是集出台政策、执行政策、解释政策于一身的,这时如果对于政策的解释出现在执行之后,那我们就不得不怀疑这些「成功执行」的政策到底有多少是真正成功的,毕竟汉语博大精深,事后总能把话说圆,要不也不会出现「微言大义」这个成语。我们无奈的另一点是,也就只能怀疑一下而已。

All rights reserved
Except where otherwise noted, content on this page is copyrigh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