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於2023年1月31日首發於《渡鴉月報》第19期)
- 相關歌曲: 李志《熱河》|2014–2015 跨年版
本月(二〇二三年一月)五日,南京熱河路更換路牌,很多網友借此懷念李志的《熱河》一歌。
「熱河」原本是東北四省之一,也是我覺得中國省份名字中比較有特點的一個,於是對這個名字印象深刻。原以為在熱河省裁撤之後,「熱河」一詞會淡出我們的生活,莫名有些惋惜。直到李志這首《熱河》橫空出世,我才意識到自己忽略了現代中國用省市名稱為街道命名的傳統。熱河作為地名,並沒有隨著熱河省而作古,今時今日依然有住在熱河(路)的人。
第一次聽李志的《熱河》時,我對其中所描述的景象並沒有太多感觸。主歌第一句是「熱河路就像八十年代的金壇縣,有梧桐、垃圾、灰塵和各式各樣的雜貨店」,當時的我一沒去過南京,二沒去過金壇縣,對(法國)梧桐這種樹也不熟悉,垃圾灰塵雜貨店好像哪裡都有,歌詞難以觸及內心。
到副歌「沒有人在熱河路談戀愛,總有人在天亮時傷感」一句,由於意象太過朦朧龐大,反而能夠刺激一些似曾相識的體驗,加上旋律上口(李志幾乎所有的歌都在我的最舒服的音域範圍內),這首歌倒也一直在我的「最愛」列表中。
二〇一四年底,我和友人一起去聽李志一年一度的跨年演唱會。翌日,順道去李志歌里的兩條路(另一條是「山陰路」)看了看。踏上熱河路的那一瞬間,我彷彿回到了自己的家鄉,回到了中學時每天放學都要走的那條小路,差點忍不住笑出聲來:熱河路像金壇縣還是銀壇縣都不重要,其實就是中國八九十年代縣城的典型風貌,你在縣城住過,你就相當於在熱河路住過。
看到了那些垃圾、灰塵和雜貨店後,我也聽懂了為什麼「沒有人在熱河路談戀愛」。這並不是一種朦朧的象徵,而是生活的細節。在我的家鄉,或者在任何地方,也沒有人會在一個充斥的垃圾灰塵和雜貨店的地方談戀愛,在這裡很難卸下生活的重擔,獨獨品嘗愛情之甜。
我並不是說這裡沒有愛情,而是無法將愛情從生活中剝離,無法專門花時間「談」戀愛。一如在我的家鄉,你要約心愛的人出來,通常會把地方選在小樹林或小河邊,而不是理髮五金家電一條街——在那裡你甚至找不到能坐下來說話的地方。
有了這個背景,後面的歌詞或許也好理解:
如果年輕時你沒來過熱河路,那你現在的生活是不是很幸福?
是啊,如果我們的生活不需要從熱河路這樣的地方(或條件更差的地方)獲得什麼,是不是說明你的物質生活還不錯?你的默認的生活配置,或許就是我們這些小縣城出來的人嚮往的幸福生活。
只是這並不是一個反問句,因為很多人(如果不是大多數人)的答案大概是否定的。眾生皆苦,我羨慕的人也在羨慕更好的人,擁有美妙生活的人還在追求完美的生活,擁有完美生活的人也在擔心完美生活之不可持續(還是不夠完美、不夠幸福)。
最後,李志唱道:
醒來或者吃飽又是一年 相遇然後分別就在一天
這兩句話包含了太多,因為它簡單而清晰地呈現了一種真實的生活狀態。面對這種生活狀態,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體悟和解讀。或許這是一種隨遇而安的幸福,或許這是一種對理想可望不可及的悲哀,又或者這是一種被生活摧殘折磨之後的麻木。而這種麻木又不全然是魯迅先生批判的那種不可救藥的國民性,甚至還可以帶有一點英雄主義,像硬漢派推理小說中的偵探那樣,是對悲慘生活的鄙夷和漠視。
(文章開頭連結中的《熱河》是 2014—2015 跨年版,就是我在現場聽到的版本。當時李志發著高燒,整首歌唱出一種萎靡之感,如果不喜歡,也可以試著找找其他版本。)
郝海龍
2023年1月於環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