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蕾及《颐和园》(2006)

Summer Palace 2006

颐和园(2006)

前些天突然想去看话剧,于是订了《恋爱的犀牛》千场纪念版的票。看到女主角的扮演者是郝蕾,不禁想起小时候看过她演的《十七岁不哭》。在当时的大人看来,这部片子的主要卖点在于涉及到了一直被主流电视剧讳莫如深的「早恋」。但我却觉得片中杨宇凌(郝蕾)和简宁(李晨)这段爱情开始和结束得都有些莫名其妙。觉得开始莫名其妙或许是因为当时我只是个小学生,不懂什么叫爱情,觉得结束得有点莫名其妙却是因为没看到什么让他们分开的不可抗力,两个人(尤其是简宁)却都克制了自己的本能的冲动,「理智」地分开了。当然,后来我明白了让他们分开的不是理智——如果他们不分开,我就不可能在电视上看到他们了。

这部片子真正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杨宇凌和雷蒙的友情。小学时,我一直憧憬着中学可以拥有一段这样的友谊,希望自己的中学生活能像片子中那样快乐。可现实生活给我浇了一盆冷水,由于大人们对「早恋」的妖魔化,男女之间相处一直要小心翼翼。当你尝试对异性好的时候,对方往往会觉得你想多了,或者他(她)自己想多了。经历过中学阶段以后发现,学校明令禁止早恋的措施并不能抑制恋爱(从这个角度也能看到爱情的力量),反倒是对男女之间的友谊造成了刻骨铭心的伤害。

后来就没怎么看过郝蕾演的片子,也许是因为中学太忙——忙学习,忙上网,忙恋爱——没时间看电视吧。这次打算和一个朋友一起去看《恋爱的犀牛》,她问我为什么会想去看这样一部话剧。我说,我想去看郝蕾。上一分钟要问我这个问题,我的答案可能还是因为孟京辉,但谁让我不小心看到了郝蕾两个字,而又让这两个字不小心勾起了对陈年往事的回忆呢。于是她强烈推荐我看郝蕾出演的《颐和园》。

前几年这片子刚拍出来的时候,我就听说过,甚至还下载了一部在硬盘里。但当时,这片子的主要宣传点是「查禁」和「全裸」。一部作品被禁一直被当作有效的宣传手段,而那段时间这种宣传风气尤甚,书商动不动就打广告说「该作者第一部小说被禁」。当时我对此种宣传手段已经视觉疲劳了,加之看了几本确实不怎么样的禁书,看到这部片子也用这种方式宣传(尽管可能不是导演本意),兴趣顿失。儿时偶像郝蕾的裸体也硬是没有勾起我观赏的欲望,片子在我硬盘里躺了五年多。

这次就着看《恋爱的犀牛》的冲动,决定把这部片子看了。真是一部虐心的片子。在我看来,郝蕾饰演的余虹是一个懂得什么是爱情,愿意轰轰烈烈的爱,同时又极度缺乏安全感的人。她可以靠着纯感性去做事情,再也不用理会《十七岁不哭》中杨宇凌式的「理智」,于是她可以享受到真爱。她做每一件事情都会用尽全身力气,正如她在歌里唱得「所有的光芒都向我涌来,所有的氧气都被我吸光」,于是她可以爱得昏天黑地。这种常人眼里的用力过猛也许会伤害到对方,但这正应该是恋爱的状态。如果片子就到此为止,也能算是一部不错的爱情片。可真正虐心的地方在于,余虹缺乏安全感。她不愿意事情朝着别人期待的方向发展,因为她觉得这样有一种受到控制的感觉,于是她宁愿用一种让对方失望方式来保持自己的独立自主。每一个与她相爱的人,最终换来的只有失望。余虹懂得爱情,也明白自己爱谁,可是她不能和相爱的人在一起,因为她要的其实不是爱情,而是自我。

这就是症结所在。余虹根本就是一个没有自我的人,她试图通过摆脱别人来让自己独立,让自己觉得可以主宰自己的灵魂,可是却输的两败俱伤。这是一个时代的女性追求独立自由却不得要领的通病。

因此,当你看到片子里几乎没有间断的做爱场景时,你会与片子里的角色一起被催眠麻醉,无法激发任何本能欲望。当你看完片子以后,也许你会想去做爱,但理由与爱无关,可能只是为了睡个好觉。

最大的败笔也许是余虹日记,每次听到余虹的内心独白都恨不得早点结束。虽然不乏亮点,但整体来看属于画蛇添足。

片子无非用一种夸张的方式对爱的对与错做了一下总结,从这个意义上讲还算是一部不错的片子。不知道《恋爱的犀牛》会是什么样子。

All rights reserved
Except where otherwise noted, content on this page is copyrigh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