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猫咪莫名饿得早,将我喵醒,不得已起床喂猫。然后在二手书小组发现有人在卖 Graham Greene 的书,大约有十几本,至少有五本精装,全部一起买只要十刀。我就兴冲冲地开车前去取书。
回家之后,妻子和我说,猫咪见我走了,没有人陪,又把她吵醒。于是,她向朋友吐槽我大清早去买二手书。结果,朋友说本市自杀干预热线组织 Lifeline 正在举办慈善旧书市,然后就变成了一下午的书市之旅。
如果没记错的话,前年的书市我来过一次,但因为是在最后时刻才决定要去,最终只买了一本米兰·昆德拉的《身份》英文版。这次时间充裕,有了上次的经验之后,我也大概知道自己喜欢的书在什么位置,觉得无论如何有两个小时也逛完了。
但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在最开始的哲学分区,就停留了很久,买了六七本,除了罗素、阿兰德波顿这种耳熟能详的作者之外,还因为根据标题买了 Quentin Smith 的《Language and Time》和 Ernest Nagel 的《The Structure of Science》,买回来上网一搜,果然也算著名作品。
在英语文学区没买多少,虽然大多是经典作品,但感觉上都不是太好的版本。只买了一本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小开本精装版和乔治·奥威尔《Animal Farm》及《1984》的合订精装版,前者是因为是在便宜,只要一块钱(AUD),后者则是为了纪念。
翻译文学区也有不少经典,比如大开本精装版的翁贝托·埃科(Eco)的小说,但因为自己有很多 Eco 的书还没读,就没买。比较惊讶的是发现了李翊云的《The Vagrants》精装版,要不是手里已经有了简装版和 Kindle 版,实在还想买一本收藏。最终买了一本一直想看的格罗斯曼的《生活与命运》(Robert Chandler 译本)精装版。
在数学区,看到一个长相似印度裔的女人在挑几本一样的书,卖书的说这书不错。她答,是不错,不过有两本一样的,一本定价四块,一本定价五块。卖书的从临时充当货架的桌子另一边又掏出一本,说这儿还有第三本。在他们对话间,我扫了一眼书名:Fermat's Last Theorem。刚开始没想起来,走出几步之后突然意识到这不就是自己一直想读的那本《费马大定理》嘛,就在此时,发现我面前的桌子上出现了第四本,我翻开扉页,发现定价只有三块,开心地拿走了。
接下来就是我个人兴趣最浓的推理小说区,不过失望也最大,足足有十米长的两列长桌上卖的大部分都是最近出版的简装书。多说一句,之所以这么强调简装书和精装书,是因为大部分英文简装书质量太差,特别容易脱胶,活活把我从一个在中国讨厌精装书的人逼成了一个偏向买精装书的人。
唯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有一个阿加莎·克里斯蒂专柜。我想起自己还没看过《罗杰疑案》,就在一大堆精装的 Agatha Christie Crime Collection 里找到了含《罗杰疑案》的那本。打开后,赫然在扉页看到了阿婆的签名。然后我在同系列其他书中并没有找到这个签名。不禁在想,难不成这签名是真的?然后略带得意地和旁边的志愿者老太太说:Can you believe this?老太太也一脸震惊,不过仔细检查之后,说应该是印刷上去的,但依然很值。我听人劝,买下了这本,另外还拿了两本阿婆其他作品。
简装书里也不能说完全没有斩获。只是我发现黄金时期三大家,除了阿加莎·克里斯蒂之外,几乎没有奎因和卡尔的作品。反倒是G·K·切斯特顿的书比较多,但布朗神父探案之前没看过,暂时没时间贸然尝试。最终还是找到了一本奎因的《The Blue Movie Murders》,另外还买了一本一直想看的雷蒙德·钱德勒的《漫长的告别》。还是想说一句,除了书市,我也去过不少二手书店,密室之王卡尔的作品真是完全没见过……
除此之外,还收获了一批童书。另外,最近正好想学拉丁语,买了拉丁文词典、语法书各一本。还有一本西塞罗的拉丁文作品《De Imperio》,有意思的是,这本书是当地中学图书馆流出的,扉页上还有借阅记录,这书 1966 年出版,在图书馆总共被借阅两次,一次在 1970 年,一次在 1986 年。据说这边学校开拉丁语选修课,与中文一起被双双评为最难的选修课,从借阅记录能看出些微端倪。
晚上回家,整理图书,累到半死。全天大约买了 33 本书,共计花费 99 块。算了一下,如果我一年看 50 本书,还能活 50 年的话,那么只需要 2500 本书,就可以消耗余生,如果都能以 3 块的低价购进,那我买书只需要 7500 澳元,一个月工资就足以对付。我爱旧书市。
对了,养猫省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