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一次严肃地讨论笑话

继续回应网友的留言

「应该」不是臆想,而是希望》一文发布之后,又收到了网友 so 的留言:

针对你举的例子,比如评价中国人,评价者和我们都是处于同一个群体,这个问题不大,如果是国外评价中国人,或者评论黑人,这个就涉及到对立了。 这个对应的应该是国内的地域黑,如果一个省的人去评价自己省,没人会说地域黑。如果外省的人因为某个人的行为去指责整个省,那么就是典型的地域黑了。然后如果反驳就变成了你这是对号入座。 作为群体内的一员去评价的话,是有自嘲的属性。女性讲女性,男性讲男性,或男性讲女性,反应肯定截然不同。

我觉得最后一句说得很好,「女性讲女性,男性讲男性,或男性讲女性,反应肯定截然不同」,因为这确实是现状,也是事实。但这与我之前的观点并无矛盾,因为我表达的是一种希望,即我心目中好的社会应该的样子,而不是对现状的描述。

不过针对这个话题,我想至少还可以在三个方面切入,做一些讨论。

首先,如这位网友所说,有时候视角会影响我们看问题的态度,当事人和第三方确实容易有不同的观点。他所举的评价中国人的例子,让我想到了一个更容易有代入感的例子,即所谓「评价母校问题」。我们经常类似「母校就是你每天骂几百遍,但不许别人骂一句的地方」的说法,而且根据大家转发时的评价,似乎这种观念深入人心。所以当你批评一所学校时,很容易招来该校师生(主要是学生)猛烈的反扑。

这是事实,但我并不觉得人们应该这样。如果有人批评我的母校,并且说的对,那么我会表示认同,并且认为这应该是促进学校进步的一种方式。至于批评我的人是不是我的校友,我认为无关紧要。同样的态度也适用于对于国家或家乡的批评。对待这些议题,如果大家都能是这样一种态度,我想世界会美好一些。

不过令人沮丧的是,现实似乎在朝反方向发展。虽然这位网友说「一个省的人去评价自己的省,没人会说地域黑」,但真是这样吗?随便到社交网络上逛逛,你就会发现这位网友的说法也变成了一种美好的愿望。

对于省份的批评如此,对于国家的批评就更是如此了。有时候,你甚至不用批评,只需要把存在的客观问题揭露出来,就已经会变成众矢之的了。(关于这点,我在《市民与黑暗面》一文中也提出过疑问。)

与之相关的第二个方面是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哪怕是一个个人主义者,也不会觉得自己与所属的集体完全无关,但是我觉得把针对集体的所有声音都当成是针对自己的也大可不必。如《「应该」不是臆想,而是希望》一文中所讲,我觉得对于集体的评价应该模糊的理解,对于日常交流中的语言,更应该如此,毕竟闲聊天不是做科研。

第三个方面是老生常谈的强弱问题。国外对于黑人的嘲笑被认为不可接受,恰恰是因为他们处于弱势。同样道理,适用于男权社会嘲笑女性。不过这里的「嘲笑」依然需要和「评论」做一些区分。

最后,我还是想说,这种问题的讨论非常容易脱离「杨笠其实是在讲单口喜剧」这个大前提。「喜剧」两个字虽然不能完全消解掉其背后严肃的性别议题,但我想至少在此时此刻,我们更应该去想,是什么让大家这么容易就对一个笑话如此上纲上线?

All rights reserved
Except where otherwise noted, content on this page is copyrighted.